全球首创人民日报点赞青岛这群人火上热

2023-4-1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北京看皮肤科好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

创可贴每个人都用过

但是不起眼的小小创可贴

与4D打印和干细胞结合

会碰撞出什么神奇的火花呢

青岛这群人做到了…

10月26日

“青岛大学首创干细胞创可贴”

话题冲上了热搜

人民日报微博也转发点赞

据悉,该项目由青岛大学医学部徐文华教授团队研发,是全球首个依托“4D打印”研发新型干细胞载体并进行创面修复的核心技术,目前该技术已获多项专利,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在不久的将来有望转化上市。

01

4D打印+干细胞!

解决皮肤修复痛点

据统计,

国内每年皮肤灼伤人群约有万人,

皮肤灼伤率为意外受伤的第四位,

严重的灼伤将会给伤者及其亲属

带来无可量计的身体、心理双重伤害,

将会产生长时间的社会、家庭负担。

徐文华教授介绍

↓↓

“目前常用的皮肤损伤

修复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植皮手术,

即将健康的皮肤移植到创面上,

但是反复取皮、植皮,

患者痛苦度高,

也容易留下永久疤痕;

另一种是使用人工修复材料,

但这种材料主要依靠国外进口,

治疗费用高、修复周期长。”

要解决这一痛点,

就需要找到合适的修复材料。

近年来干细胞已成为全球

再生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

并连续2年被《Science》杂志

列为十大科学突破之首,

这为大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生命的起源细胞,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

身体各组织细胞,

在临床上常被用于

修复受损器官组织。”

徐文华团队发现

干细胞能够解决以上痛点,

可是用干细胞修复皮肤组织,

也存在不小的难题。

“市面上的干细胞产品

大多采用体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

但当皮肤大面积受损时,

创面缺失会导致

直接注射细胞存留量低,

修复效果不佳。”

针对这个难题,

徐文华团队提出了采用4D打印技术

研发新型干细胞载体的构想,

而这也是全球首个提出用4D打印

干细胞载体植入创伤处的核心技术。

02

无需手术缝合!

像“创可贴”一样贴在创伤处

能够提出这一设想,

要源于徐文华的双领域专业背景。

她本科、硕士是医学专业,

博士读的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

“干细胞是医学专业知识,

但用什么样的载体材料,

这需要结合材料专业知识。”

从年起徐文华就开始

进行载体研发工作并取得一些成果。

年起,

她所带的研究生们开始加入到该项目当中。

她发现从虾蟹外壳和藻类中提取的

两种物质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

很适合做干细胞的载体。

因为这种载体保水性强,

可以较好保持干细胞的活性。

并且载体中所含物质

本身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不易产生免疫排斥反应。

载体在体温37℃左右

还可以自动变成凝胶状态,

后期慢慢降解被人体吸收。

不过,在临床治疗中,

干细胞必须达到一定数量

才能起到较好的修复效果,

如何转载更多的干细胞呢?

徐文华团队首先想到了3D打印技术。

因为3D打印系统是带孔径的,

孔径正好贴合一个细胞的大小,

他们就把载体材料打印出一个个小孔,

这样就可以让干细胞

均匀地分布在载体里面了。

相比于3D技术,

团队之后采用的4D技术

新增了“时间”这一维度,

能够让载体的形状

随着时间变化发生改变。

“低温下打印出的载体是固体状态,

加载干细胞并放置到

人体创面上之后,

载体逐渐变成凝胶状态。

这样就可以让干细胞更加紧密地

贴合在形状不规则的创面上,

增强驻留性。”

徐文华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

“4D打印干细胞载体”就像“创可贴”一样,能够贴在创伤处,无需手术缝合,就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和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且载体材料来自于天然海洋提取物,费用低廉,还能缩短修复周期。

03

已取得多项专利!

有望应用于更广泛领域

团队成员之一、青岛大学医学部级

临床检验诊断学硕士研究生王子博介绍,

整个团队在研发过程中,

从材料选择到配比

再到合成条件、打印参数等设置,

期间经历了无数挑战,

才逐步摸索出成型的模式。

“如果有些病人的

创面形状比较特殊,

或是有一些厚度上的不同要求,

还可以通过4D打印为他们

个性化打造出不同的载体。

个性化定制的时间也很短,

比如说我们采集到他的创面数据,

通过扫描、软件转化,再到制备,

整个过程不会超过5分钟。”

王子博回忆,

最初打印干细胞载体时,

它的形状与预想的相差甚远。

“比如一开始

我们想象打印出来是圆形的,

结果机器运转到一半就打不出来了,

打出的载体也是七零八落的,

完整性很低。”

后来通过与厂家联系,

反复进行特异性的改装,

如专门设置控温参数等,

载体才逐渐能够被稳定地打印出来。

细胞载体的打印过程

徐文华表示,

该项目正式投产前还需要进行大量试验,

预计至少还需要两年左右的时间。

她希望这项技术未来能够辐射全国,

不仅能够帮助皮肤灼伤患者康复,

还能延伸用于治疗糖尿病腿糜烂、

角膜碱烧伤、宫颈糜烂以及医美领域等。

“该项目正在进行二期临床试验,

距离正式研发上市还需要一段时间。”

目前该项目已授权8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受通PCT专利10项,

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5篇,

医院、医院、

医院等10余家

医疗机构达成了战略合作。

与此同时,

徐文华还在做肿瘤标志物的研发项目,

该项目有助于

癌细胞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旦成功问世同样能够造福大批患者。

“不过,

每个项目都需要很长的周期,

需要踏踏实实地落地,

医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

克服困难,刻苦钻研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为徐文华团队点赞!

-------------------------------------

●据半岛全媒体记者孙雅琴

原标题:《全球首创!人民日报点赞!青岛这群人火上热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uxiangwu.com/gjmlzd/185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