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记者卧底ldquo莆田系rdqu
2022-5-31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次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06032.html
点击“阅读原文”,芜湖精马子请你吃霸王餐!
◆雇佣人员多为廉价劳动力,对专业、技术、经验等根本没有任何要求。主要工作是写软文、做竞价排名
◆你在网上的搜索,被医院一览无余。“医生”,“专家”们直接点击对话模板与咨询者交流,然后一步医院来
◆接你电话的“医生”,帮你在线分析病情、预约就诊的“专家”,都是没学过医的年轻人
◆“科普文章”,“名老专家”们的简历都是编的,至少是夸大的
◆医院还在做类似勾当
本文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去年春天,医院外包科室就医被骗的经历,让医院,并打算做相关报道。当时尝试了很多途径,都无法采访到核心信息,不得已之下,我选择了暗访。
朋友被骗的过程与“魏则西事件”的主角类似,他也是医院,医院的客服“医生”之后就掉入了陷阱。此后他深深懊悔,说万万不该在网上乱搜轻信。我经过调查得知,医院会雇大量没学过医的年轻人,去做写软文、网络推广以及在线咨询等工作,便决定暗访从这里入手。
1
轻而易举当上“眼科医生”
他们招聘时需要的只是廉价劳动力,对专业、技术、经验等根本没有任何要求
当我在58同城和赶集网上搜“网络营销”或“网络推广”时,跳出来的招聘单位,医院。
我找了几家在公交车身及车站广告牌上常见的“知名”医院,仔细研究了他们对网络推广这一职位的招聘要求,本想针对这些要求“量身定制”编造简历,医院对从业经验的要求多为“不限”。而且我还发现,在连研究生学历都快不值钱的当下,医院对网络推广职位的学历要求竟是“大专”“高中”。可见,他们需要的只是廉价劳动力,对专业、技术、经验等根本没有任何要求。
安全起见,我不仅编了虚假简历,还新办了手机号。在简历中,我谎称自己是刚毕业的本科生,年龄22岁;毕业学校写的是一家北京的三本大学,专业有时写市场营销,有时写文秘……总之都是俗称“万金油”的专业。这一切,都为了把自己包装成毫无经验的“一张白纸”。
挨个打过电话之后,我开始带着简历一家家地跑上门接受面试。医院分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多为独幢小楼。但我的面医院,医院附近写字楼里的网络部。网络部通常是一间或几间办公室,一群年轻人挤在逼仄的空间里,他们的工作是对着电脑专门写软文、做竞价排名。
最终,我选择了一家医院。医院,医院,但科室也不多,无非就是治疗那几种该系最“擅长”的慢性病或易复发的顽症,比如癫痫、风湿、牛皮癣。他们也治“难言之隐”,比如男妇科,让你挨了宰也不好意思到处嚷嚷。当时他们新开了眼科,正在饥不择食地招兵买马,于是我成为了“眼科李医生”。
2
网络部的医生们没人学过医
接你电话的“医生”,帮你在线分析病情、预约就诊的“专家”,都是没学过医的年轻人
第一天上班,内容是培训,形式是自学,教材是百度百科。主任让我熟悉白内障、青光眼、眼底出血、结膜炎、角膜炎、黄斑变性等几种常见眼病。要求是记住症状,不要弄混。其他的发病原理、治疗方法、预后等都不用管。办公室里有一张眼球的解剖挂图,但主任说我不用看。
所谓主任,其实很年轻,不超过30岁,说话有挺浓的北京口音。他和很多人交流都用我完全听不懂的方言,网络部好多人都说这种话。后来才得知,他们说的是家乡话。这医院,他们都是“二代”“三代”了,从很小就生活在北京,因此京腔很重。
主任除了监工,还亲自操刀竞价排名。医院的规矩,只要是碰钱的工作,基本都由“自己人”来做。竞价排名有很多技巧,每天耗资巨大,有时客户上午充了几万块,下午就被耗光了。医院的竞争对手很强势,套路都一样,应该也是同类人开的。主任因此压力挺大,经常抽闷烟,或者和网络部其他几个科室的主任们聚在一起,围坐着喝工夫茶。
“网络部”眼科的同事,算上我共三位。另两位一个比我早来一周,一个比我早来半年。比我早来一周的姑娘此前在通州一家医院工作,工作内容就是写软文。虽然现在换到眼科,但也毫无压力。她告诉我那些病不用看太懂,写软文又叫“伪原创”,会拼拼贴贴就行,这种文章她一天能写近百篇。
比我早来半年的小哥刚满20岁。中专毕业后,他做过群众演员、KTV服务员、城管协管……现在他在眼科做客服,客服名称是“眼科专家王医生”。当你拨打医院的电话,接你电话的“王医生”,就是他;当你通医院网站,打开那个类似QQ的对话弹窗,帮你在线分析病情、预约就诊的“眼科专家王医生”,也是他。
3
你在网上的搜索,我一览无余
一旦你打开对话弹窗,你搜过哪些“关键词”都能被“医生”们看到,这时你就像一个透明人
医院有自己的官方网站,但是域名很奇怪,都是由乱七八糟的字母和数字组合的。医院,医院的中文名拼音或英文名当作域名。后来得知,医院官方网站都是这样,医院都有好几个这样的网站。因为这些域名很便宜,都是打包出售的。
最主要的是,没人通过写域名进入这些网站。大家都是通过百度等搜索过来的,所以只要做好竞价排名,就会有人通过搜索病情、症状,点击“伪原创”的“科普文章”,医院的网站,向在线的“专家”咨询。
医院网站上弹出的对话弹窗俗称“商务通”。那些“伪原创”的“科普文章”俗称“竞价着陆页”。你之前在百度上搜索了哪个关键词,因为哪个关键词点进了哪篇“科普文章”,都有记录。一旦你进入这个对话弹窗,你此前的动作都能被商务通里的“眼科专家王医生”们看到,这时你就像一个透明人。
患者们的问题也都差不多,无非就是先说症状,再问能不能治,再问花多少钱、多长时间。商务通里,有“眼科专家王医生”们制作的各种对话模板,他甚至连打字都不用,直接点击模板的回答,就能一步一步把不明医院里来。
因此,“科普文章”写得是否通俗易懂并且“看上去很有道理”,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当时的工作,就是写这类文章。我自学了三天,就开始写了,主任还夸我写得又快又好。得到同事“拼拼贴贴”的真传,我上网到处搜。医院有的是,套路都是一样的,类似“科普文章”在网上漫天飞,无非是中西医的区别,或者治疗方法、仪器名称不同,据说也都是编出来的,反正没人去核实。
4
医院里的名老专家到底多权威?
名老专家们的简历也是编的,至少是夸大的,反正也不会有人去核实
我们写的“科普文章”里,医院的名老专家,比如“××医院的×科专家×××有一套独创的什么疗法”,并且在网站显眼位置贴上这位专家的照片。有的专家还上过××电视台的养生节目,网站上也附有那段节目的视频。
这些专家看照片都是一副德高望重的样子,简历介绍不是毕业于哪所国际名牌医学院,就是师从哪个中医高人,或者医院坐诊。我曾想,他们也许真有本事,只是多收点钱罢了。
可我还是太天真了。
在医院做网络营销多数工资很低,月薪没有超过块的。但是我们这些“医生”的待遇,就像饭馆服务员和理发店洗头妹一样,包食宿。医院附近的居民区里,极为破旧。男女混住,上下铺,一屋最多能睡8人,连桌子都摆不下。厕所是蹲坑,脏得不堪入目。
第一次到宿舍门口,同事发现忘带钥匙了,于是敲门,应答的是个老大爷。我大惊,这破宿舍还有看门老大爷?
没想到,更令人吃惊的在后面。开门的老大爷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网站上挂着照片的那个名老专家。那样德高望重的人就住这儿?同事说,对,他就住这儿。同一科室的人无论网络部还是医生护士,都住一屋,以便交流。
老专家在这破屋里并没有网站照片上那么神采奕奕,昏暗的灯光下,映着他瘦骨嶙峋、眼窝深陷的一张黄脸。我想如果他真有本事,首先不肯住这里,其次不会脸色这么差——治不了别人至少治治自己啊!后来才知道,名老专家们的简历也是编的,至少是夸大的,反正也不会有人去核实。
我通过暗访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里,与这些同事工作了半个月。并将这半个月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以及与同事们交流他们的工作、此前的经历等,都写进了名为《竞价排名“钓”患者,假医生网上坐堂》《为求“速效”滥开激素,牛皮癣治成病危》等报道中,连续刊登在去年(年)5月25、26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
5
后记
一年前,出于各种原因,我在报道里虽然提到了、但并没有特别明确地使用“医院”“百度竞价排名”这样指名道姓的字眼。但是,随着近期各种相关报道的揭批,可以看出,把矛头直指他们,也并不冤枉。
但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在百度被广泛使用之前,医院就已经非常活跃了。在互联网进入我们的生活之前,他们就已率先进入我们的生活了。他们多是靠疯狂的广告投入发家的,这些广告曾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等现在口诛笔伐他们的一些媒体上,只不过现在人们更常用的是网络,于是他们把广告换了样、搬了家。
魏则西之死,在此报道的一年之后,不免令人遗憾。但我也很清楚,在此报道之前就已经有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或者个人,以做调查报道、写纪实文学甚至举报等方式揭批过他们。而时隔一年,当我为了写这篇文章,再次到58同城等网站上搜索“网络推广”时看到的招聘信息,仍然来自医院,也就是说,他们还在做类似勾当。
决不能容忍他们继续。医疗领域,人命关天,从来就没有什么“只谋财,不害命”之说。患者的救命钱是有限的,更别提贻误最佳治疗时机等隐患。国家网信办已经对百度提出了整改要求,百度也回应会坚决落实,期待成效;医院及承包科室的调查结果,以儆效尤;当然最期待的,还是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才能真正堵住魏则西走过的这条“死路”。
附本文作者当时的报道:
竞价排名“钓”患者假医生网上坐堂
年05月25日07:47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医院的“名词解释”
●网络部:医院中闻所未闻的部门,医院里却是相当重要的机构,任务就是通过互联网“钓”来患者
●网络外推:这个岗位的主医院的软文。软文的实质是广告,但却总以科普文章的面目出现,目医院的电话或者进行网上咨询
●竞价排名:就是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出你的网站后,每点击一次你的网页,你都要付一笔钱给搜索引擎。同样一个关键词,如果你付的单次点击费是5元,你的竞争对手付的是6元,那对方的搜索排名就比你在前面,更容易被搜到
●竞价着陆页:人们通过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网页,它们从标题看并不像是广告,而多数是“×病的形成原因”“×病症状有哪些”“×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这类貌似科普的文章,并且署名都是“×科专家/主任×医生”,颇令人信服。其实作者很可能是完全没学过医的年轻“网络外推”编造的
●在线显示是“主治医生”,但可能只是一名看了一个礼拜教材、背熟了解剖图、从没学过医的小年轻
李华阳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学市场营销专业的他,刚应医院工作没两天,就成了“眼科专家李医生”。
不过“李医生”的工作不是治病,而是写“软文”,是“让人知道这个病到底有多严重,必须得赶紧治,医院来治。”
事实上,通过某搜索引擎搜“青光眼”这个关键词时,排在前两页里的信息,有关病症、病因和并发症的介绍,虽医院眼科专家或主任医师的手笔,但不少却是几个类似李华阳这样20岁出头、从没学过医的年轻人瞎编出来的。
这些年轻医院的网络部。网络部,医院中闻所未闻的部门,医院里却是相当重要的机构,任务就是通过互联网“钓”来患者。
十年八年前,医院招徕患者主要靠在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投广告,现在则主要靠网络。在互联网时代,不少人就医之前先上网搜一搜病征与相关医疗信息,医院看病。医院瞅准了患者“网上求医”的习惯,与互联网公司“互惠互利”,或明修栈道,或暗通款曲,催生网络外推、竞价排名、在线咨询等一条龙“服务”,让不少病急乱投医的患者,成为牟取暴利的猎物。
最近,《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通过应聘,医院的“网络部”,揭开这个黑色利益链的冰山一角。
网络外推:用伪科普夸大病情危害
“钓”患者的招数大致相似。以青光眼为例,首先介绍症状,其次是危害,接下来是治疗方法。医院,就介绍激光或手术治疗的妙处,比如微创、无痛、恢复快,仪器是外国进口的、特别高级;医院,就介绍中医治疗标本兼治、直击病灶,并且大谈激光和手术等西医治疗的危害,比如容易失败或者引起并发症等。
通过百度,你总能看到治愈的病例——可惜几乎都是“李医生”们编造的。比如甘肃省陇西县某村的张大爷,患青光眼多年,四处求医未果,双眼视力很低,接近失明,来到××医院就医后,该院眼科×主任用××治疗方法为张大爷治疗。一个月后,张大爷的视力明显提高。3个月后,恢复正常。最后无一例外,医院的咨询电话。
从没学过医的李华阳。相关知识,他是入职后看材料速成的。所谓“材料”,就是百度百科。“你主要看病症、病因和并发症。剩下的病理啊、解剖图什么的,都不用记,没用。别把几种病弄混了就行,反正文章也不用写得太具体。”主管这么要求李华阳。
李华阳的工作岗位就是“网络外推”。22岁的他是今年应届毕业的本科生。因为念的大学是三本、专业又像是“万金油”,李华阳找工作屡屡受挫。可他没想到,医院,竟然面试当场就录用了他,让他第二天就来上班。
刚上手时,李华阳没少挨骂。主管总怪他对病情危害的描述不够夸大,“让人意识不到严重性,人家不想抓紧治,咱们就没生意了!”后来李华阳学乖,在编造治愈病例时,极尽夸张之能事,却也落了埋怨:“一个月就让视力从0.2恢复到0.8,也有点假,改成0.5才比较合适。”
李华阳统一用“眼科专家李医生”来署名,这令他颇有些心虚。可入职一段时间后,李华阳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部门里最年轻的“医生”。由于医院网络部的很多岗位都不限学历、专业和工作经验,整个部门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有的“前辈”甚至还不到20岁,做着和他一样的工作。这些年轻人有不少都来自福建莆田,大家平常聊天,爱用家乡话。
李华阳的同行陈晓丽,中学毕业就从老家来北京,已经在一医院网络部做了两年“网络外推”。刚来时她连尖锐湿疣、宫颈糜烂这几个字怎么读都不知道,写这类文章全靠抄。“医院网站上贴出来的类似文章复制过来,把医院名称、医院的就可以了。”
“医院多了,尤其是治妇科啊、男科什么的,网上的文章也很多,都差不多,大家都是互相抄来抄去,行里管这个叫‘伪原创’。”陈晓丽说,这样的文章她每天能“写”六七十篇。
竞价排名:用重金让你搜到“我的”网页
李华阳、陈晓丽他们写的文章,在网上可以轻易搜到。不是因为写得特别切题,而是因医院网络部里,有专人为文章的关键词投了“竞价排名”。
当你以“鼻炎”“疝气”“面瘫”等为关键词,在网上搜索时,排在最前面的网站并不一定是最贴合的,而可能是竞价最高的。所谓竞价,就是用户通过关键词搜索出你的网站后,每点击一次你的网页,你都要付一笔钱给搜索引擎。同样一个关键词,如果你付的单次点击费是5元,你的竞争对手付的是6元,那对方的搜索排名就比你在前面,更容易被搜到。
如果你想超过对手,就要调整竞价,付得比对手更高。可你并不知道对手投了多少钱,只能通过排名结果来看。比如你调整为5.5元,发现还是落后于对手,再调整为6.5元,终于超过对手了。可随后对手也调了竞价,提高为7元,那么你又落后了,要想再次反超,就要继续调高竞价。所以竞价排名就像外汇牌价一样,实时变动。
医院不同,医院要想让患者来就诊,只能靠打广告。在广播电视上做广告已经是过去式了,现在采用最多的就是网络搜索引擎的竞价排名。比起在电医院的名字,竞价排名更加“润物细无声”。
人们通过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网页,叫做“竞价着陆页”。它们从标题看并不像是广告,而多数是“×病的形成原因”“×病症状有哪些”“得了×病怎么办”“×病的最佳治疗方法”这类貌似科普的文章,并且署名都是“×科专家/主任×医生”,颇令人信服。其实作者却是李华阳、陈晓丽这些完全没学过医的年轻人。
这类竞价医院的“官方网站”。医院的官方网站不止一个,多的还能有十几个,以量取胜,更容易被搜到。这些官方网站的网址通常是由不规则的字母和数字组成的。不像一般机构的官方网站,网址是名字的全拼或者首字母。因为这样的域名便宜,一年的管理费也就百十来块。
虽然竞价着陆的域名便宜,但是竞价排名却价格不菲,单次点击费少则几十,多则几百。董明做了好几年的竞价,医院。医院的一个科室,一天竞价花掉两三万很正常。陈晓丽说,几乎每天下午,她都能听到网络部做竞价的同事们在给搜索引擎那边打“先帮我们垫一点,我们筹好钱马上汇给你,别停我们的竞价排名……”
“几万块钱点个百十来下就花光了。一旦预存的钱花光,立刻就搜不着你了。所以同一个关键词,白天搜和晚上搜,搜出来的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可医院运营成本中的重头,但董明说这是“必要的投入”,因为只要通过竞价能预约到诊一个患者,就能回本,多一两个,就稳赚,所以竞价决不能停。
在线用医院
“竞价着陆页”通常花花绿绿,不仅有文章,还总有些抖动或闪烁的小弹窗,邀请你与医生在线咨询。有些人生了病,尤其是患有男科、妇科等难言之隐,不想或不敢跟家人说、找朋友问,在线咨询医生,几乎成了他们最好的选择。
郭医院网络部当咨询。中专毕业后,他先后当过保安和餐馆服务员。去年底满20岁了,他决定“来北京干一份正经点的工作”,便应聘到现在这家医院来做“咨询”。看了一个礼拜教材,背熟了解剖图,郭伟达开始以“主治医师郭医生”的身份上岗。
现在,当你通过医院的网页,总会跳出挂着医生照片的“专家咨询”对话弹窗,跟你对话的“专家”,就是郭伟达。医院的免费咨询电话,跟你通话的“医生”,也是郭伟达。
工作了半年的“郭医生”业务已经相当熟练。患者们在网上或电话里跟他诉说自己的病情,郭伟达的反应总是很快:“同样的病,20岁的人,跟他说影响学习;30岁的人,跟他说影响性生活;40岁的人,跟他说影响工作……”
至于你得了什么病,其实很容易辨识。当你点开弹窗,进入咨询页面,跟你咨询的“医生”实际上是在使用一种俗称“商务通”的软件和你交流。你是搜索哪个关医院的官方网站,在医院 咨询的主要医院看病,所以无论向郭伟达咨询的患者得的是什么病,他都会跟对方说:“您这个情况已经很严重了,最好赶紧来看看。”
多数人不会在网上咨询的当场就决定来就医。郭伟达说这时就要想方设法让他们留下电话号码,业内俗称“套电”。“电话沟通,更容易吓唬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病情的严重。留下电话,医院,你还可以隔三差五地打电话问候他,表达你对他的关心。”
每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到诊一个病人,郭伟达都能得到百十来块的提成。医院的专家、疗法和药,是郭伟达在咨询中推销的主要内容。此外就是要打消患者们来就医的各种顾虑。“患者想到的、想不到的,你都要想到,然后有针对性地逐个击破,这在我们行里叫攻心术!”
在打消患者顾虑方面,郭伟达做得很到位。咨询过程中,他总是显得特别贴心。如果患者在外地,他会迅速上网查出从患者所在地到京的火车班次、余票,以及从火车站下车后到医院的路线,为患者规划时间并指路;如果是替自己患病的父母咨询的,他还会说很多激发出子女孝心的话,劝他们尽快带老人来就医,“千万别耽误了,让老人受罪”。
患者在咨询时最急切想知道的当然还是疗效,这也是郭伟达应对得最熟练的。他一般都承诺:第一个疗程明显好转,三个疗程基本痊愈。语气极肯定,毋庸置疑。“实际上能不能治好,多久能治好,我也不知道,就看医生的本事了。我们啥也不管,只管让他来就行了。”郭伟达吐吐舌头。
医院的医生真能做到手到病除、迅速治愈吗?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