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一首写于亡国前的词,纯用白描叙事写情

2023-2-25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陆游《南唐书》日:“昭惠国后周氏,小名娥皇,通史书,善歌舞,尤工琵琶……尝雪夜酣宴,举杯请后主起舞,后主日:汝能创为新声则可矣。后即命箋缀谱,喉无滞音,笔无停思,俄顷谱成,所谓《邀醉舞破》也。又‘恨来迟破’,亦惠后所制。故唐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曲。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遗音复传于后世。”这段文字记载了亡国前的李后主,与后妃宫女们彻夜歌舞的盛况,说明了李煜醉生梦死、疏于治国的生活方式。

公元年,李煜登基,成了南唐后主,此时南唐的内忧外患还没有那么严重,他坐拥父亲辛苦打下来的江山,乐享和平成果,每天不问政事,每天贪图享乐,奢靡至极。在一天夜里,宫里照例笙歌酒宴,李煜兴致颇高,宴散后不要烛光,骑马踏月而去。回到住所意犹未尽,写下了一首《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记录了他当时在皇宫生活的奢华糜烂。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

李煜〔五代〕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春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光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这首《玉楼春》作为李煜亡国前的作品,在内容、风格上同亡国后的作品虽有明显差异,但却同样是任纵纯真的。词人写南唐极盛时宫中歌舞的景象,全以奔放自然之笔,表现俊逸神飞之致。

词的上片主要写春夜宴乐的盛大场面。首句突出描绘“晚妆初了”的嫔娥们的盛妆和美艳,由此写出作者对这些明艳丽人的一片飞扬的意兴,同时从开篇即渲染出夜宴的奢华豪丽。继之两句宴乐开始,歌舞登场,作者极写音乐的悠扬和器物的华美。比如,笙箫二字可以给人一种精美、奢丽的感觉,与词中所描写的奢靡之享乐生活、情调恰相吻合。而“吹”作“吹断”,“按”作“重按”,不但字字可见作者的放任与耽于奢逸,而且十分传神地赋予音乐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据马令《南唐书》载:“唐之盛时,《霓裳羽衣》最为大典,罹乱,瞽师旷职,其音遂绝。后主独得其谱,乐工曹生亦善琵琶,按谱粗得其声,而未尽善也。(大周)后辄变易讹谬,颇去哇淫,繁手新音,清越可听。”李煜与大周后都精通音律,二人情爱又笃深,更何况《霓裳羽衣》本为唐玄宗时的著名大曲,先失后得,再经过李煜和周后的发现和亲自整理,此时于宫中演奏起来,自然欢愉无比。所以不仅要“重按”,而且要“歌遍彻”,由此也可想见作者之耽享纵逸之情。

词的下片是描写曲终人散、踏月醉归的情景。起首徒然一句“临风谁更飘香屑”,是写宫女从高处撒百合香。“更”是承上对宫女和音乐的描写而来,意味着在视觉、听觉的享受之后又增添了嗅觉的享受。这可人的春夜啊!作者带着醉意,和着音乐的节奏拍打着拦干。这应该是最令人沉醉的时刻了,但他却意犹未足,即所谓“情未切”。词中没有吐露不满足处何在,只是以至尊的口气令侍从归去时不要点灯烛。看来,他是觉得歌舞酒色之乐毕竟不能代替春宵的清幽,于是让侍从别点灯火,就这么信马踏着月色归去。不难想象,在风清月朗的春夜,如果让侍以前呼后拥,高张灯烛地行游该是多么煞风景!

这首词像作者的大部分词作一样,不事雕琢刻画,纯用白描叙事写情,以韵致清秀胜。但首句和末句的造语还是很别致,显出他冼练和精工的一面。词的结构很散淡,正和行云流水般的笔调相一致,读起来颇和谐自在。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uxiangwu.com/gjmlhl/181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