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这些产检误区你注意了吗

2021-5-3 来源:不详 浏览次数:

怎样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www.tlmymy.com/

产检是孕妇在孕期监测自身和胎儿健康的重要方法,医生也会根据不同孕期孕妇和胎儿的状况给出指导建议,以保证孕妇孕期安全和胎儿正常发育。但是在我国产检不是强制性的,对产检意识不强的孕妇很容易走进产检误区,成为伤害孕妇和胎儿的潜在威胁,

下面,就来和大家分析一下常见的产检误区都有哪些。

误区1:确定怀孕的是自己,而非医生

现在的药店里把早孕试纸以及验孕棒摆放的琳琅满目,似乎大家都知道只要“好朋友”不来,就直接去买一个回来确定下。如果是“两道杠”出现,就说明自己怀孕了。

但是,要判断自己是否怀孕,最好还是经过医生确诊。如果在自己检查出现两道杠之后没有其他异常情况,那么就在怀孕45医院进行B超检查,来排除宫外孕的情况。同时最好检查孕酮情况,确定是否有先兆流产的危险。

误区2:擅自更改产检时间及产检安排

在国内一旦确定怀孕,就可以着手建立妇保卡了,然后根据妇保医生的安排,逐步根据孕周的情况进行不同内容的检查。产前检查的次数和时间间隔是有科学依据的,有规律的产检能够检测胎宝宝的生长发育和准妈妈的生理身体状况,有利于最后的安全生产。

在医院经常还会遇到这样一类孕妇,在最后的冲刺阶段发现异常才来找医生。产科医生要其产检记录,才发现一无所有。不得已要做一系列产前检查,才发现有重大问题导致“卸货”不易。

基本上整个孕期需要十四次的检查,时间安排大致为:孕早期1-2次,孕中期每4周一次;孕晚期在孕36周之前,每2周一次,孕36周之后,每1周一次。每次检查的安排各有重点,遵医嘱就好。这样可以按部就班的排除各种隐形的问题,迎接健康宝宝的到来。

误区3:盲目拒绝一些检查

有些老人可能会很不在意产检,认为自己那代人当初并没有做什么检查,不是都生下了健康宝宝吗?现在的很多检查价格那么贵,分明是变着法子要钱的,所以不检查也没有什么问题。尤其是孕中期的几项检查,唐筛、大排畸、糖筛等,很多孕妇检查过之后都是正常的或者叫做“低危”,因此更认为这些检查没有必要。其实所谓的排除与筛查,就像大海捞针,怕就怕“万一”而已。

唐筛检查只能帮助孕妇判断胎儿患有唐氏症的几率有多大,但不能明确胎儿是否患上唐氏症。但是一般情况下,医生会根据孕妇所做的其他各方面的检查以及孕妇的年龄、体重、孕周等综合情况来判断“低危”的安全系数,最大可能的让孕妇安心。但是如果唐筛检查结果为“高危”,就必须通过无创DNA或者羊膜穿刺来排除唐氏症的可能性。这些都是本着对胎宝宝负责的态度来做出的判断。

该做的检查还是要做,但要放松心态,没有必要过度草木皆兵,胎宝宝远比我们想象中强大。

误区4:根据主观意愿决定分娩方式

大家都知道顺产好,不管是对胎宝宝还是对产妇自身的恢复。所以即便生产痛是十级痛,可能会痛上几天几夜,但准妈妈为了宝宝更好还是义无反顾的选择并坚持顺产。这是母爱的伟大,也是真爱的奉献。但是生产这个问题不是自己主观意愿就能够如愿以偿的,要根据孕妇和胎宝宝的综合指标来判断生产方式,而决定这种生产方式的是专业的医生。

顺产固然经过产道的挤压对宝贝成长有利,但是如果不具备顺产的条件而做一味的坚持,殊不知只会在无形中增加胎儿的危险系数。相信医生的判断很重要,,自己也要有基本的常识,但凡对胎宝宝不利的举动不要轻易尝试。

关于辐射伤害

很多人都担心B超过多是否影响胎儿健康的说法,主要源自于很多人认为B超是有辐射的。其实超声波是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的。医院里做B超的门口总是人山人海,那些B超检查的医生一呆就是一天半天,也不见有什么特别的防护不是?

而对胎儿真正有影响的是X射线,由于X线的“电离作用”和“生物效应”,胎宝宝对X线非常敏感,从而可能导致细胞染色体畸变。所以在整个孕期,准妈妈是一定要远离的。

文章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犯原作者权益或版权请及时告知我们,

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专家介绍——李庆芳

李庆芳,妇产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0余年,医院,对妇科常见病以及在妇科手术无痛人流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操作技能,能熟练应用先进技术及设备对妇产科疾病如宫颈糜烂、盆腔炎、不孕不育进行独特的治疗。专业致力于妇科疾病微创技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尤其擅长“宫腹腔镜”国际先进技术对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及输卵管粘连、输卵管阻塞等引起不孕的微创诊疗。在治疗不孕不育领域技能娴熟,医术精湛。拥有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工作能力,临床康复患者数万人,深受广大患者一致好评!

听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xuxiangwu.com/gjmlhl/154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